分享经济中的可分享性
文|马浩: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树管理学讲席教授,BiMBA商学院学术主任
说到“分享经济”,大家通常津津乐道的是,Uber没有一辆车的库存,其名声却超过许多世界著名租车公司;Airbnb没有一间客房,其估值却超过很多蜚声全球的酒店集团。言下之意,分享经济一定会以迅猛之势挑战现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。仔细想想,一个多世纪以来,国际奥委会没有一个自己的场馆,就那么有限的百十号人,却能轻易地鼓动全球的运动员争相参与奥运会,引来几乎全世界的人现场观看或者电视追踪,而且承办国动辄就要为此耗资上百亿美元!这样看来,小平台撬动大参与的例子应该早已有之,并不新奇。
再说分享,以货币为媒介和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现代商品经济出现之前,最早的易货贸易,其实质都是如今所谓的“分享经济”,大家互相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剩余。而且,广而言之,整个金融业就是建立在分享经济这一逻辑之上的,借助各种金融平台去最大限度地盘活和利用大家的剩余资金。可以说,分享经济自古有之。从哈佛与麻省理工的学分互认到不同图书馆间的馆际互借服务,从不同航空公司的代 ……